啟迪之星高質量孵化器舉辦“科技人文節”:讓科學家與哲學家對話、工程師與藝術家交鋒打印
發布時間:2025-07-21來源:文匯報
AI是藝術的終結者還是新繆斯?AI等技術是否會稀釋創造的價值?7月18日,一場特別的跨界活動——“智啟未來?共創科技”THinK 2025 科技人文節在上海啟迪之星高質量孵化器舉辦。科技與人文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起,在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深度探討人文精神傳承、人性本質堅守、人類創造力延續等議題。
活動現場,“T-Xcale技術商業化訓練營”正式亮相。上海啟迪之星高質量孵化器將聯合頂級技術商業化專家和團隊打造賦能體系,幫助眾多科技型創業公司走好商業化之路。首期訓練營聚焦“商機管理”“市場拓展”和“客戶經營”三大模塊,將于8月底推出。當天,作為高質量孵化器,上海啟迪之星又簽約了新一批重點項目,包括上海蘇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璧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清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羽辰浦芯(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水木分子生物科技和新加坡Origgin公司等。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楊浦區人民政府指導,上海啟迪之星高質量孵化器主辦,楊浦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聯合支持。
技術與人類從來都是“共生進化”
會場上,與會人士圍繞“藝術創造力”“人文精神傳承”“人性本質堅守”展開研討。在“AI與藝術的共生邊界”對話中,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長聘教授孫茂松給出看法,AI仍是“不完善的工具”,其對藝術的挑戰更多停留在“技藝”層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李睦則強調,藝術的靈魂在于“人類對自我、生命和美的獨特認知”。二者的碰撞指向了一個共識:AI在“技藝”型創作上,可以媲美現有創作,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優,但無法替代人類在藝術中注入的生命體驗。
關于“AI 時代的‘人性保衛戰’”,更有許多教授從科學、哲學、社會學等不同視角提出觀點和辯論。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院長、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彭凱平認為,AI時代最需守護的是人類的“審美能力、幸福感知、意義與感悟”;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黃裕生從哲學維度強調“自由意志是倫理與文化創造的根基”。與會學者認為,人性的獨特性——那些無法被數據量化的情感、價值與精神追求——是文明延續的核心密碼。嘉賓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特聘教授俞凱認為,能被定義和描述的規則,可以機械重復的流程,AI就可以達成,對于目前尚無法被數據量化的情感、價值與精神追求等,AI同樣存在與人類發展突變相同的發展脈絡。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系主任、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在主旨演講《AI時代的認知革命》中,更是從歷史維度展開闡述:技術與人類從來都是“共生進化”,忽視人文的技術終將失去方向。
眾多硬核科技成果已用于解決現實痛點
當天下午,THinK 2025科技人文節,推出THinK Expo清華大學前沿技術沙龍與科技成果路演,分享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并通過與產業、資本、社會的深度鏈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張濤在“智能無人系統與具身智能”前沿技術分享中指出,智能無人系統憑借自主決策與智能感知核心能力,已在物流、低空經濟、特種作業等領域展現賦能潛力,但通用理論體系缺失、技術可靠性不足及“卡脖子”瓶頸亟待突破;具身智能通過多模態感知—環境認知—智能決策—運動操作全鏈條協同,正構建通用性與交互性更強的機器人平臺。二者作為AI融合前沿,需在自主感知、協同控制等“無人區”實現突破。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李曙光在“具身‘物理智能’與‘類生命機器人’技術探索”分享中表示,物理智能賦能仿生軟體機器人架構與自重構類細胞機器人系統,為機器人產業開辟了新路徑,前者解決傳統軟體機構強度與規模化矛盾,后者實現模塊化系統自主裝配與集體動力學調控,兩項技術均已申請多項核心專利,正與醫療康復、精密制造等領域企業合作推進產業化,有望突破傳統機器人在復雜場景的應用局限。
在技術轉化成果展演環節,一系列硬核科技成果令人目不暇接。“下一代觸控交互”技術,通過更精準的感知算法與靈活交互邏輯,重塑智能終端、車載系統等人機交互場景;“智繪低空——鷹眼AI+視覺大模型的創新應用”,依托AI+視覺大模型構建低空監測與調度體系,有效解決低空交通管理、應急救援等場景的效率與安全痛點;“靈御智能——實用化人機混駕機器人”,融合人機協同控制技術,在工業生產、危險環境作業等領域實現高效應用;“機器人多模態觸覺感知與自主化操作”技術,賦予機器人類似人類的觸覺感知能力,可精準識別物體材質、形狀、硬度等特征;“索并聯機器人——面向個性化智能裝備的高性能低成本平臺技術體系”,通過創新索并聯結構設計,在保證高性能的同時大幅降低制造成本,為定制化生產、醫療康復設備等領域提供低成本解決方案。
據悉,作為活動主辦者,上海啟迪之星高質量孵化器正積極成為技術與產業、科技與人文、科技與社會融合生態的構建者與推動者。啟迪控股副總裁、上海啟迪之星董事長韓威表示,“高質量”不僅要有“高水平項目、高素質團隊”,更包含對“高站位格局”的追求——讓科技成果既具技術突破性,更有人文溫度。
原標題:《這場科技人文節上,專家學者共議科技與人文共生進化之路》